之前看到一個新聞:今年2月12日,28歲的東北小伙本想去長沙與人洽談合作事宜,在經過武漢的那列高鐵上,誤入了外地回武漢人士專用車廂,結果在武漢下了站。到了武漢,他差點露宿街頭,為了有地方住,他當天就打電話找了一份在武漢第一醫院隔離病區打掃衛生的工作,一天報酬500元,成了抗疫一線的一員。

 

佩服他勇氣的同時,也羨慕他日入500的收入。結果今天就看到雷神山醫院機器人上崗的新聞,那東北小伙是要失業了嗎?

3月5日上午,一臺身上貼有“醫療專用”的白色機器人閃爍著藍光,緩緩在雷神山醫院的病區走廊內移動,機器人搭載的消毒箱頂部共有7個噴頭,不停地噴出霧化消毒液。

 

噴霧消毒結束后,機器人駛回準備區,自動換上裝有藥品、醫療器械等物品的配送箱,到多個感染科病區內進行配送,每到一個護士站,機器人自動停下,醫護人員打開配送箱上的小柜門,拿出所需的醫療用品,整個過程不需要任何人工協助。

據介紹,該醫療機器人是一家深圳企業為雷神山醫院量身定制,一次充電可以8小時連續工作。機器人每天在病區內完成兩次消毒殺菌工作,每分鐘可覆蓋消殺面積120平方米,可以替代4個專業消殺人員的工作,機器人還可實現對自身進行消毒。

 

更讓人驚訝的是,機器人還可以自動轉換成“配送員”,卸載消毒箱后搭載配送箱,迅速準確地完成藥品、醫療器械等物資配送,同時還具備語音提醒、自動識別人群和避障等功能。

如此智能化的醫療機器人,不但能夠提高病區消殺、配送等工作的效率,還可以降低工作人員長時間在病區工作而導致交叉感染風險,節約防護服等醫療緊缺物資的消耗,節省醫護人員時間成本。

 

同時它的工作態度還極好,效率極高,這些優勢無疑讓人工服務成為了備選。

并且據業內人士按照實際運行效果測算,每臺機器人可替代三名配送員的工作量。可想而知,隨著AI科技的發展,和5G技術的加持,人工智能替代人工勞動真的越來越近了。

當然除了醫療機器人和配送機器人,更黑科技的是還有自動烹飪機器人:集炒、燉、熬粥、調湯等功能于一體,可烹飪菜品近200種。而且自動烹飪機器人一小時可烹制供1200人食用的菜品。同時,一人可操作三臺機器人,既衛生環保,又大大減少了交叉感染的風險。

 

無論如何,在本次疫情中,機器人為疫情防控帶來了巨大助力,但隨著科技的進步,我們已經看到,機器人在衣食住行上的優秀表現已經超越了部分人類,那么機器人如何完美地替代人工勞動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認真思索。